作者:甄文东(必赢贵宾会3003官网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以此为指导,笔者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建设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相结合为基础,以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保障,以不断扩大文化交流互鉴为契机,以繁荣发展文化产业为支撑。
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相结合为基础
(一)旗帜鲜明地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制度化,并将其列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建设的首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科学总结我们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推进意识形态各项制度建设。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作出制度化规定,并上升到根本制度的高度,明确规定了这一根本制度的具体内容、实现路径。
(二)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党中央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新时代文化建设要始终坚持把握时代需求,回应时代课题,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为新时代中国发展服务,不断满足人民对新时代文化生活的美好期待,构筑和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二、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保障
(一)加强顶层设计,确立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框架。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将文化提升到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就文化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了深刻阐述。他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一论述体现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二)落实制度构建,搭起文化体制的“梁”和“柱”。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改革措施,包括《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两个效益”相统一、媒体融合发展、文艺评奖改革、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形成了文化体制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搭建起了文化体制的“梁”和“柱”。
(三)多措并举,推动主流舆论引导力显著增强。《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中央厨房”建设为引领,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快构建一批新型主流媒体和媒体集团。《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和《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推进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以法律形式规范和界定各级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责任和义务,将公共文化建设纳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同时,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化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多措并举的改革释放了创新活力,文化市场繁荣兴盛,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壮大了主流舆论影响力,增强了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
三、以扩大文化交流互鉴为契机
(一)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统一。中国坚持以开放的胸襟和姿态迎接世界多样文化的交流,包容性地借鉴汲取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辩证地看待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多样选择,在文化交流与互鉴的过程中实现真正的自信和强大。比如,倡导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与各国就治国理政、维护文明多样性、文明传承与发扬的青年责任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举办亚洲文化嘉年华、亚洲文明周等一系列文化活动,有力促进了亚洲各国的文化交流与互鉴。
(二)加快文化走出去,多渠道讲述讲好中国故事。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一带一路”软力量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推动文化“走出去”。 借助G20杭州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合组织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等多个国际重要场合,以主题演讲、署名文章、特色美食、场馆风格等形式,以生动的语言、鲜明的表达、国际的视角,在世界上掀起强劲的中国风,推进中华优秀文化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全面提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被译成多个语种,在海外各界引发热烈反响,中国理念、中国制度、中国方案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理解和认可。
(三)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传播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打造外宣旗舰媒体,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国环球电视网)成功启播,人民日报社实现主要英文社交媒体平台全覆盖,新华社稿件被引用总量在世界主要通讯社互引统计中名列前茅,中央电视台海外整频道用户超过4亿,覆盖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们初步构建起了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极大提升了中国国际话语权。
四、以发展文化产业为支撑
(一)推动文化产业迈向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培养经济增长新动能。文化产业迈上高质量发展道路,文化产业总量规模稳步增长,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市场主体持续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和新引擎。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在促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服务治国理政大局、满足人民新时代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和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提升中国文化品牌影响力,确保高质量文化供给。在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的过程中,新兴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应运而生,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加优质丰富,品牌战略正在生效,优秀产品不断涌现,各大文化品牌注重将正确的价值导向、艺术情感和市场意识充分结合,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了人民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三)促进文化产业走出国门,在国际竞争中壮大中国声音。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构建以扩大市场份额和国际影响力为导向的企业发展战略。认定和培育一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举办国际文化产业交易博览会,推动国产优秀文化产品进入国际主流市场,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以良好形象展示中国气度和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