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党史,百年辉煌;百年历程,百年智慧。这部百年党史就是一本鲜活的思政课教科书,要讲好党的百年故事、发挥党史育人作用,首先要把握住思政课主阵地。如何充分挖掘党史内容,将党史融入《马克思主义原理》《形势与政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成为思政课教材的重要内容,是思政教师一直在研究探讨的课题。本报邀请5位来自必赢贵宾会3003官网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教师,谈一谈他们如何用党史学习理论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用党史鲜活素材创新思政课教学实践,最终用党史厚植学生青春理想信念的根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研室孔祥润: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 阐释中国实践
党史的内容博大精深,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史中的重大理论成果,它们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的高度统一。一方面,它们立足于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现实状况,直面时代性的问题,利用时代性的条件,推进时代性的实践,并取得时代性的成果;另一方面,它们既指导了时代性的伟大实践、取得了伟大成就,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同阶段的理论成果。
高校本科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简称“马原理课”)同样也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的高度统一。要想教好这门课,既要抓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特性——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又要抓住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及获得的实践成果。既要利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分析中国的“实践”,又要利用发展着的“实践”阐释发展着的“理论”。
高度的理论自觉和深刻的实践关切,是党史教育融入马原理课教学的方法论基础。以党史中最新的重大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马原理课教学为例,应力求做到:
第一,正本清源。从马原理导论中“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出发,紧扣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发展性”,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让学生在这一点上形成高度的理论自觉。
第二,实事求是、史论结合、比较阐释。从马原理中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等理论出发,在纵向对比中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物质基础: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贫困是无产阶级面对的最大现实,这也构成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的物质基础;现当今,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人民面对的最大现实,这也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物质基础,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物质基础。
第三,用现实活化理论,用理论照亮现实。从马原理中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唯物主义历史观等理论出发,阐释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部分,它来自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自然地理状况是贫困人口面临的现实状况,党领导人民因地制宜开展脱贫实践,各项脱贫实践铸就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整个过程就是在现实中不断活化脱贫的“理论”,又用新的理论照亮“脱贫”的实践。
形势与政策教研室王青山:让历史照亮未来: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形势与政策》是一门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都很强的课程,也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的核心课程。因此,形势与政策与其他几门思政课相比,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教学内容因时而异。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起始之年。站在新起点,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通过党史学习教育让学生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都十分必要。
下面以本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经济与社会发展部分中的“回顾‘十三五’,展望‘十四五’”专题为例来做一下分享。
实现国家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神圣使命。而制定发展计划和规划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式,也是我们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重要表现。去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带领青年学生一起回顾“十三五”,展望“十四五”,引导青年学生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是本学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
我们把对“十三五”的回顾扩大到对过去十三个五年规划(计划)整体的梳理总结,把十三个五年规划(计划)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轴上,放在百年党史的时间轴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其中,从“一五”到“五五”,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5个五年计划,奠定了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基本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经验。从“六五”到“九五”,是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4个五年计划,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基本解决了人民生活的温饱问题,实现了总体小康的战略目标。从“十五”到“十三五”的4个五年规划(计划),胜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引导青年学生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王俊桥:革命文化融入“纲要”课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准确理解革命文化的基本内涵是纲要课强化革命文化教育的首要前提,概况起来讲就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基石,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是中心,求真务实的创新思维是关键,知行合一的实践原则是基础,攻坚克难的斗争精神是依托,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是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教育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这既鲜明指出了新时代党员应当具有革命者的精神气质,同时又指明了红色传统和红色基因跨越时空的时代价值。而红色传统和红色基因需要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所创造的革命文化中去寻找和挖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历史是革命文化表达和呈现的主要载体。《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主要内容就是讲述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因此,对大学生进行革命文化教育是发挥纲要课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也是体现纲要课性质的应有之义。
要充分把握革命文化融入纲要课,我从以下方面入手实践:一是从党史故事中挖掘革命文化的有效元素,让大学生明白故事背后的深刻哲理,内化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动力。如:井冈山时期的朱德传奇、长征中的方志敏用生命捍卫信仰的故事、抗日战争时期的八百勇士英勇抗击日寇捍卫国家尊严的故事等。
二是采用实践教学法,用好天津历史文化资源,让大学生在学思践悟中接受革命文化的熏陶和浸染,进而增强大学生对纲要课的价值认同。如讲述第四章“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时,可让学生去参观周恩来创建的觉悟社旧址,深入了解天津先进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早期马克思主义传入天津过程中所作的贡献以及李大钊在天津帮助青年知识分子成长的过程和其活动轨迹。讲述第五章“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时,可以选取我党的重要历史人物周恩来作为代表。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周恩来在开拓革命新道路中的贡献以及他的高贵品格和丰功伟绩,可组织学生参观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通过一张张生动的图像、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桩桩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可使学生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周恩来所处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年代,深入认识周恩来在大革命艰难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不懈追求,认识长征时期的周恩来对毛泽东极力支持的过程以及周恩来邓颖超之间的革命友谊和坚贞爱情。用心打造这样的历史场景感课堂,可增强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使命担当、历史责任感,自觉地向周恩来这一伟大人物看齐。
天津名人故居众多且保存完好,是学生社会实践的理想之地。大学生可对这些故居展开调研,通过专题研究、查阅资料、搜集名人轶事、探访历史见证者、撰写实践报告、交流心得体会等方式,了解名人故居背后主人公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和为社会、为国家作出的贡献。这样的实践教学既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又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他们的实践探索能力,与人沟通技巧、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协同合作意识、文物古迹开发和保护意识等等,都会有很大提高。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张纯刚:创设历史情境 深化理论认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作为一门集中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讲授和学习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史带论、史论结合,尤其是结合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讲活讲清理论的形成发展和精神实质。
理论学习是相对枯燥的,理论讲授必须充分考虑受众特点。今天我们在课堂中所面对的大学生已经是“00后”新青年了,他们出生、成长在二十一世纪,对历史往往缺少切身的体验感。诚如著名学者任继愈教授所言,“只有历尽灾难、饱受列强欺凌的中国人,才有刻骨铭心的‘翻身感’。经过百年的奋斗,几代人的努力,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这种感受是后来新中国成长起来的青年们无法体会得到的,他们认为中国本来就是这样的。”在这种情况下,理论讲授就不宜照本宣科、抽象讲解,而应尽可能创设或再现历史情境的真实感,活化历史,以生动画面的形式把青年学生带回历史情境,引领学生在鲜活的历史张力中感受理论创造的内在逻辑。
比如,在讲授毛泽东思想时,就可以通过人物立体化、情境具象化等方式活化历史,使讲解更生动。一方面,可以结合传记、画传资料,展现毛泽东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包括家庭熏陶、读书开蒙、修学储能、社会经验、政治思想等方面,在给学生呈现立体人物形象的同时,展现青年时期毛泽东成长成熟、寻求真理、确立信仰的过程,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在作为抽象理论成果的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这一立体的人物形象之间建立起具体的经验感知,拉近情感距离,从而更好地促进理论学习。另一方面,要善用多样的活化历史资料,以图像、影像的方式呈现具象化的历史情境。如画传中的珍贵图像、纪录片中的原声影像、历史场景或物件的照片等,这些资料能够在抽象感知之外建立具体的真切的认知,构成多源信息强化认知,进而增强对理论的知晓度和认同度。
党史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重要基础,学好党史能够帮助我们以史为背景、为材料来理解理论,明确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摸索凝练理论的艰辛过程。历史有长度,还有宽度、厚度、维度,更有温度。当我们建立起历史切身感的时候,也便能够真切地用心去感受理论之伟力,感受筚路蓝缕创业之艰,体会今朝辉煌来之不易,进而明确初心使命矢志践行。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杨凡:以演进之文明精神揭示党史之进步意义
简单地说,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但又并非所有过去的人和事都能成为历史。能够真正成为历史的,应该是那些具有精神意义与文明价值的人和事。这正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第五章“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发扬中国革命道德”和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之间的内在逻辑。深挖这一章节中的党史意义,便不难发现,将党史放入到整个中国文明的大历史中予以观察,方可见其渊源流传的精神脉络;而将整个中国文明的大历史聚焦到党史中予以审视,才可知其日日维新的文明品格。
于是,我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整个中华文化的三阶文明。通过变化发展的天理、性善信善的仁性,以及至诚至朴的人文等传承性视角透析三者之间一脉相承的精神共性,进而以实践对知行二元的超越、人民对私家私产的超越,以及彻底革命对有限变革的超越等超越性视角,解析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建设对于传统中国文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伟大复兴,力图将此五千年来中华文明精髓打通打并,以数千年中华灿烂文明为背景,映照今日中国之文化自信;又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号角,回响古往今来中华文明之历久弥新。在价值论上,秉持以今带古、熔古铸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仅是对数千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对这一文明传统的系统性开拓和跃升,开拓于人民创造的丰饶沃土之中,跃升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认识论之上。
教学方法上,除了理论讲授以外,我开辟“师生共讲”环节,通过亲自设计并制作海报奖励学生的方式,鼓励并引导学生走上讲台,就其所理解的某一个知识点,另拟题目,再做讲述。如以《延安文艺与时代精神》为选题,邀请学生共讲文艺党史课,并考虑通过延安精神再思、延安音乐赏析、延安摄影研读、延安版画鉴赏、长安画派解读、延安文艺的当代实践等具象化、情境化的互动,再现延安文艺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借此达到砥砺切磋、师生共情、重温党史、赓续文明的目的。与此同时,本学期已邀请必赢贵宾会3003官网体育教学部李红艳副教授在学生课间休息之时,教授由其自创的“党史课间体舞”,将“以体育人”“以美育人”融入“以德育人”的过程中。截至目前,已经引入党史课间体舞之《少年》《青春恰时来》《各族儿女心向党》以及《不忘初心》等经典曲目。总而言之,在我看来,党史学习教育的方法和目的,就在于用年青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年青人所应当知道的历史。